2013年7月18日 星期四

27. 南京 中山陵 & 靈谷公園

今天早上跟青年旅舍的兩位遊伴一起搭伴,前往「鐘山風景區」。位於南京城東的鐘山,別名紫金山,因山形如鐘,山勢如同龍蟠之勢,因而得名。鐘山風景區裡有三大景區,分別是「明孝陵景區」、「中山陵景區」、和「靈谷景區」,每個景區裡又有許多景點。我們一行三人,琳琳來自廣東,小朱來自邯鄲,我們一致的目標是先前往中山陵,去向孫中山先生致敬,然後去了中山陵之後再看情況,到時再決定我們的下一站。

中山陵,是中國國民黨總理、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寢。中山陵東鄰靈谷寺、西毗明孝陵。西元1925312日,孫中山先生在北京肝癌逝世,中國國民黨遵照他的遺願,遺體在協和醫院進行防腐處理後,暫厝在北京香山碧雲寺。中山陵於西元19261月,開始興建,三年後的春天,建成祭堂等主要建築後,於西元192961日,將孫中山先生的遺體入葬於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依山而建,整個氣氛很像忠烈祠的感覺,非常莊嚴肅穆。我們一路走過鬱鬱蔥蔥的林園,並沿著白色的階梯,拾級而上,最後到了中山陵的頂端。原本以為可以去瞻仰一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遺體,但是因為遊客太多、也太吵雜的情況下,瞻仰遺體的部分並不對外開放,也因此,我們瞻仰了一下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後,便沿著原路走下山。

整個鐘山風景區實在太大,我們無法在一天當中,走完整著風景區,因此商量的結果,小朱因為本姓「朱」,所以她選擇去瞻仰一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合葬的「明孝陵,而我選擇去朝拜位於靈谷公園的「靈谷寺」。琳琳跟我一樣喜歡清幽寧靜,因此她選擇跟我一同去拜佛。

雖然我沒去明孝陵,但是在這裡,還是簡單介紹一下這個陵寢明孝陵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與皇后馬氏的合葬墓,據說因為馬皇后號「孝慈」,所以名為孝陵。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也是明代帝王陵寢的優秀範例,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明孝陵的地面建築除了陵寢地宮外,大多毀於戰火,現存的下馬坊、碑亭、神道、及大金門等,仍有相當的規模。

我跟琳琳來到靈谷公園,就被它的寧靜、清幽的氣氛所吸引。這裡跟中山陵的遊客如織、與吵雜的氣氛,大異其趣,所以我們很慶幸,選擇了一個暫時可以避開人群、遠離塵囂、還可以靜心的好地方。

我們來到位於靈谷公園的靈谷寺拜佛,就先來介紹一下靈谷寺背景。千年古刹靈谷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鐘山東南麓,始建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西元515年),移建於明朝太祖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爾後屢有興廢。民國時遷至原寺之龍神殿,於是成了今天的靈谷寺。這座昔年的「第一禪林」,在飽經歷史的風雨滄桑之後,規模雖已不及舊時那般巍峨宏敞,但它鐘靈雋秀、寂靜莊嚴的神韻,卻不減當年。

靈谷寺的舊址,在鐘山左獨龍阜玩珠峰前。南朝梁武帝天監十三年十二月,寶誌禪師坐化,享年九十七歲。梁武帝依照寶誌禪師遺言,用二十萬銅錢,買下定林寺前寶誌禪師所指之地埋,來埋葬寶誌禪師,同時建造「開善精舍」、並建造「誌公塔」。

寶誌禪師(西元418514年),俗姓名寶誌,金城人(今江蘇句容人),又稱保誌、寶公、保公、誌公,人稱「誌公禪師」、「誌公祖師」。梁武帝時代佛教高僧,與達摩祖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寶誌禪師,身世不詳,相傳一位朱姓婦人聽見鷹巢中嬰兒啼哭聲,從樹上把他抱下,並扶養長大。經文中描述他的長相說:「面方而瑩徹如鏡,手足皆鳥爪。」

寶誌禪師七歲時,追隨僧檢出家,善於修習禪觀。在南朝劉宋泰始初年,寶誌禪師的行跡忽然僻異,居無定所,飲食也無定時,經常長髮赤足,手執錫杖,上掛剪刀、拂扇、鏡子等物,遊行於街頭巷尾間。

南朝齊建元年間,寶誌禪師更是屢現神蹟,幾天不進食,也不覺得饑餓;又常講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話,但事後發現他所說的話都一一應驗了,所以江東一帶的官員、百姓都很尊崇他。可是南朝齊武帝卻認為寶誌禪師妖言惑眾,於是將他囚禁在牢獄之中。神奇的是,人們仍舊見到他在街市上遊走,可是前往探監時,卻又看見他確實是在牢獄中。有一天,寶誌禪師對獄卒說:「門外有人用金缽盛飯來,你趕快去取!」獄卒猶豫地走到門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飯來給寶誌禪師。當這件事傳到齊武帝的耳中,他才將寶誌禪師迎入宮中,安居於後堂,但仍然禁止他自由出入。

直到齊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詔:「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兩位武帝之間,地位截然不同的寶誌禪師,從此悠然自在,遊化世間。他與梁武帝之間的事蹟,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傳說。

寶誌禪師一生的事蹟也充滿著傳奇色彩,比如說,以丹青馳譽於南朝的張僧繇,曾受梁武帝的詔請,為寶誌禪師畫像,寶誌禪師一時興起,以指端輕輕地朝面門一指,竟現出十二面觀音像,觀音像妙相殊麗,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畫家之稱的張僧繇,竟無法成筆。

梁武帝當初為寶誌禪師興建「開善精舍」、造「誌公塔」,後來改精舍為寺;唐朝乾符年間,改名為「寶公院」;宋太宗更名為「太平興國寺」;明初改為「蔣山寺」,蔣山,是鐘山的別名。明太祖朱元璋為建陵寢,看中獨龍阜玩珠峰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將蔣山寺及周圍寺廟搬遷至鐘山東麓的地方,寺院建成後,朱元璋題名為「靈谷禪寺」,在山門書寫「第一禪林」。

明朝以前的靈谷寺在今之明孝陵,現已無形跡可尋;明朝時的靈谷寺,極其雄偉壯闊,宏曠非凡。自山門至殿宇,一路排森松摩雲漢,綿延五里,松風不絕於耳。

明代以後,靈谷寺屢遭毀壞,明宣德年間遭大火,成化年間複遭損毀;清順治年間寺毀,唯有「無量殿」和「誌公塔」尚存;清咸豐年間又遭兵火;民國時期為建烈士陵園,舊寺被毀,靈谷寺被移至清同治六年所建的祈雨道場「龍神殿」,據說是曾國藩所建,龍神殿保存較為完整,是今天的靈谷寺的所在地;文革期間,靈谷寺復遭劫難。

靈谷寺歷經滄桑變化,今天已所存無多了。明朝時所移建的靈谷寺之殿宇,唯有「無量殿」僅存,仍為舊制。無量殿是靈谷寺的一座主要建築,以供奉無量壽佛而得名。殿高二十二公尺,長五十三點八公尺,寬三十三點八八公尺,純瓦空構,不施寸木,沒有一根橫樑,全部用巨磚砌成穹窿頂,所以又稱作「無梁殿」。無梁殿規模之大、時間之長,是磚結構無量殿之首。西元1928年,國民政府曾將無量殿改為「國民革命將士紀念堂」。

誌公塔是南朝梁武帝時為寶誌禪師所建,塔下藏有寶誌禪師全身舍利,塔頂嵌有琉璃寶珠,亦稱「玩珠塔」。誌公塔原立於開善寺前,後遷至靈谷寺的法堂後。

誌公塔前立有一「三絕碑」,梁武帝曾命大畫家張僧繇為寶誌禪師畫像,後來唐朝時,大畫家吳道子重新臨摹、大詩人李白題詩作讚、加上大書法家顏真卿書寫,這三大家的作品,同時刻在同一塊碑上,世稱「唐賢三絕碑」,此碑立於塔的正面。由於戰火毀壞,到清朝時,第三次重刻,碑額上端又增添乾隆手書「淨土指南」四字。

誌公塔前百餘公尺處,建有誌公殿三間,殿內供奉誌公禪師像,文革時被毀,今重修但像未復原。誌公殿前有飛來剪,相傳此山有蛟,鑄生鐵剪以鎮之,其實是古代建築大殿立木架樑時,用以起重的工具。飛來剪旁有一巨石,精製盤龍,俗稱「盤龍石」。

明朝時所建的靈谷禪寺,至今已演變為「靈谷公園」,是南京東部三大勝景之一。當年靈谷寺的大門,被改建為陣亡將士公墓的正門,額鐫上有「靈谷勝境」四字。

現今的靈谷寺內,有一玄奘法師紀念堂,中供玄奘法師譯經坐像,像前奉玄奘法師頂骨紀念塔一座,塔為十三層,木質雕刻,造型古樸典雅,製作精緻。塔內藏玄奘頂骨,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

靈谷禪寺裡有一「靈谷塔」,原名「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紀念塔」,建於西元1931年,塔高六十公尺,九層八面,塔的底層有蔣介石題寫的「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塔內外壁均嵌有碑刻,錄有孫中山先生在黃埔軍校的開學校訓等;塔的第九層沒有碑刻,供遊人登高遠眺。

明時所鑿放生池,現今猶在,其位置在今靈谷公園正門前,相傳靈谷寺落成後,朱元璋前往巡察,覺得寺前過於空曠,於是下令挖掘一放生池、並置假山於其前,且岸邊砌石,並栽蓮數百株於內。放生池亦名「萬工池」,因太祖使役萬工所掘而得名。

雖然靈谷景區歷年來,屢有興廢,但我個人覺得,似乎靈谷景區比起棲霞山來說,好像狀態好一些。我看著靈谷景區前放生池的美景與規模,依稀可以想見靈谷禪寺,在明朝極盛時的巍峨宏偉、與盛況空前。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靈谷寺:http://baike.baidu.com/view/148041.htm

 南京 鐘山風景區 全景圖
南京 中山陵
南京 中山陵
南京 中山陵
南京 中山陵
南京 中山陵
南京 中山陵的植物
南京 中山陵的植物
南京 明朝靈谷寺前的放生池 - 萬工池
 南京 明朝靈谷寺前的放生池 - 萬工池
  南京 明朝靈谷寺前的放生池 - 萬工池
 南京 明朝靈谷寺前的放生池 - 萬工池
南京 明朝靈谷寺前的放生池 - 萬工池 
南京 靈谷公園 - 靈谷勝境
南京 靈谷公園牌樓 - 救國救民
南京 靈谷公園牌樓 - 大仁大義 
南京 靈谷公園牌樓前的動物
南京 靈谷公園牌樓前的動物 
南京 靈谷寺 無樑殿
南京 靈谷寺
南京 靈谷寺
南京 靈谷寺
南京 靈谷寺
南京 靈谷寺 靈谷塔
南京 靈谷寺 靈谷塔俯瞰
南京 靈谷寺 寶公塔(又稱誌公塔)  & 三絕碑 說明
南京 靈谷寺 寶公塔(又稱誌公塔)  & 三絕碑
南京 靈谷寺 誌公殿
南京 靈谷寺 盤龍石
南京 靈谷寺 神龜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
南京 靈谷公園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