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總算要前往夢寐已久「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揚州」了!我會對於揚州如此如癡如醉的原因,是因為以前讀書的時候,讀了很多有關揚州如何繁華、城市如何美麗的故事。那時就告訴自己,將來有機會,一定要到揚州來看看!哪怕現代的揚州已經是一個煙花已冷、繁華落盡的城市。
出發之前,詢問了青年旅舍美麗的老闆娘,從鎮江要如何去揚州?老闆娘告訴我說,在西津渡前面的大馬路上,就有鎮江前往揚州的城際公交車。哈哈!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在無錫的時候,還在煩惱不知道該如何去揚州,當初才會決定先停留鎮江。到了鎮江,鎮江不但給我許多意外的驚喜,就連從鎮江去揚州都這麼容易,真是令人歡喜呀!
揚州位於江蘇省的中南部,江淮平原的南端、長江下游的北岸,與鎮江遙遙相望、以及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揚州城區至今已有將近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在中國歷史上,揚州曾有過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漢中葉;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趙宋時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時期。先來分別說說,揚州在鼎盛的概況。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揚州設廣陵縣。在漢代,揚州稱為廣陵國。揚州長期以來一直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煮海為鹽」,不但景觀盛極一時,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於是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時期。西漢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元封六年(西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
隋朝大業四年(西元608年),由於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開鑿,揚州成為當時南方新興的大城市。由於地處運河和長江交匯處,唐代揚州在新的大一統帝國中,擁有重要的地位。經過不斷的發展,揚州的經濟地位,在唐中期超過了長安、洛陽,達到了歷史上極盛的巔峰,是唐朝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對外交流的門戶。日本遣唐使的到來、和大唐高僧鑒真大師東渡日本,都和揚州有關。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稱。詩仙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寫下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其中「煙花三月下揚州」,更是成為千古名句。西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晚唐時,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揚州遭到毀壞。北宋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城鎮經濟得到發展,揚州不但成為新興的商業中心,更是富裕的代名詞。
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平後,明清兩代將近五百年間,中國的都城在北京,而農業經濟中心在江浙、兩湖、和兩廣地區。其中糧、鹽的產量占了全國產量的大多數,也因此造成了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割。連接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是兩條水路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揚州正好位於長江、京杭大運河的交界處,憑藉這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揚州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城市。清世祖順治二年,多鐸鐵騎南下,史可法據守揚州,城池被攻陷,揚州因此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清朝政局穩定後,揚州經濟迅速恢復。鹽業的壟斷、和漕運樞紐的位置,使得揚州經濟,在康乾盛世中達到唐朝之後的又一巔峰。兩淮鹽稅在全國稅收中,長期占有四成以上的比例。
長久以來,揚州仰賴長江與京杭大運河,才發展成經濟中心,但後來由於戰亂、鹽業北移、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河道淤塞嚴重,無法再通航、以及新式交通工具鐵路的興建等種種因素,徹底結束了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使命,也徹底結束了揚州經濟在中國的優勢地位,從此而後,揚州就逐漸衰敗下去。曾經繁華過的揚州,就只能在歷史中追尋。
我從鎮江到揚州,坐城際公交車,一趟只需要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打算當天來回。到了揚州,我想去的是瘦西湖、和位在瘦西湖旁的大明寺。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原是唐、宋護城河。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築水上園林。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對這裡的景色讚賞有加。
瘦西湖名稱,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清朝嘉慶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之後,這裡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直到近代才恢復其中的一些景觀。
我無緣一探鼎盛的揚州,也無緣欣賞重金打造的瘦西湖,但是我去瘦西湖的時候是國曆的四月,大約是農曆三月,也可以說得上是「煙花三月下揚州」了!瘦西湖的景、還有瘦西湖的百花盛開,果真美不勝收!
出發之前,詢問了青年旅舍美麗的老闆娘,從鎮江要如何去揚州?老闆娘告訴我說,在西津渡前面的大馬路上,就有鎮江前往揚州的城際公交車。哈哈!真所謂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我在無錫的時候,還在煩惱不知道該如何去揚州,當初才會決定先停留鎮江。到了鎮江,鎮江不但給我許多意外的驚喜,就連從鎮江去揚州都這麼容易,真是令人歡喜呀!
揚州位於江蘇省的中南部,江淮平原的南端、長江下游的北岸,與鎮江遙遙相望、以及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點上。揚州城區至今已有將近兩千五百年的建城史。在中國歷史上,揚州曾有過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漢中葉;第二次是在隋唐到趙宋時期;第三次是在明清時期。先來分別說說,揚州在鼎盛的概況。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揚州設廣陵縣。在漢代,揚州稱為廣陵國。揚州長期以來一直是王侯的封地,吳王劉濞「煮海為鹽」,不但景觀盛極一時,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於是開始了揚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繁華時期。西漢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元封六年(西元前105年)漢武帝把江都王劉建的女兒劉細君嫁到烏孫國,比王昭君嫁到匈奴還早80多年。
隋朝大業四年(西元608年),由於隋唐大運河通濟渠的開鑿,揚州成為當時南方新興的大城市。由於地處運河和長江交匯處,唐代揚州在新的大一統帝國中,擁有重要的地位。經過不斷的發展,揚州的經濟地位,在唐中期超過了長安、洛陽,達到了歷史上極盛的巔峰,是唐朝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對外交流的門戶。日本遣唐使的到來、和大唐高僧鑒真大師東渡日本,都和揚州有關。唐代的揚州,農業、商業和手工業都相當發達,不僅在江淮之間「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國東南第一大都會,時有「天下之盛,揚為首」之稱。詩仙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寫下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其中「煙花三月下揚州」,更是成為千古名句。西元684年,徐敬業、駱賓王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執政。晚唐時,藩鎮割據,軍閥混戰,揚州遭到毀壞。北宋時,富裕商人階層、和新興的城鎮經濟得到發展,揚州不但成為新興的商業中心,更是富裕的代名詞。
明成祖永樂皇帝遷都北平後,明清兩代將近五百年間,中國的都城在北京,而農業經濟中心在江浙、兩湖、和兩廣地區。其中糧、鹽的產量占了全國產量的大多數,也因此造成了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分割。連接中國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是兩條水路是長江、和京杭大運河。揚州正好位於長江、京杭大運河的交界處,憑藉這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揚州迅速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的核心城市。清世祖順治二年,多鐸鐵騎南下,史可法據守揚州,城池被攻陷,揚州因此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清朝政局穩定後,揚州經濟迅速恢復。鹽業的壟斷、和漕運樞紐的位置,使得揚州經濟,在康乾盛世中達到唐朝之後的又一巔峰。兩淮鹽稅在全國稅收中,長期占有四成以上的比例。
長久以來,揚州仰賴長江與京杭大運河,才發展成經濟中心,但後來由於戰亂、鹽業北移、京杭大運河山東段河道淤塞嚴重,無法再通航、以及新式交通工具鐵路的興建等種種因素,徹底結束了京杭大運河的歷史使命,也徹底結束了揚州經濟在中國的優勢地位,從此而後,揚州就逐漸衰敗下去。曾經繁華過的揚州,就只能在歷史中追尋。
我從鎮江到揚州,坐城際公交車,一趟只需要一個半小時,所以我打算當天來回。到了揚州,我想去的是瘦西湖、和位在瘦西湖旁的大明寺。瘦西湖其實是揚州城外一條較寬的河道,原是唐、宋護城河。明清時期,許多富甲天下的鹽業巨子,紛紛在沿河兩岸,不惜重金聘請造園名家,擘畫經營,構築水上園林。康熙和乾隆兩位皇帝均六次南巡來此,對這裡的景色讚賞有加。
瘦西湖名稱,是乾隆年間寓居揚州的詩人汪沆,一首感慨富商揮金如土的詩作:「垂柳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瘦西湖的特點是湖面瘦長,蜿蜒曲折,「十餘家之園亭合而為一,聯絡至山,氣勢俱貫。」清朝嘉慶年後,揚州鹽業衰退,湖上園林也逐漸蕭條荒廢。之後,這裡又經歷了太平天國時期的戰亂,殘破不堪,直到近代才恢復其中的一些景觀。
我無緣一探鼎盛的揚州,也無緣欣賞重金打造的瘦西湖,但是我去瘦西湖的時候是國曆的四月,大約是農曆三月,也可以說得上是「煙花三月下揚州」了!瘦西湖的景、還有瘦西湖的百花盛開,果真美不勝收!
參考資料:
瘦西湖官網:http://www.shouxihu.com/
揚州旅遊地圖 |